- 吕华胜;孙丰宇;袁腾;沈好亮;拉再依·巴合提;冀伟;陈铀;
目的 构建并验证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用于评估心肌梗死(MI)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院内死亡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PCI治疗的MI合并HF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参数以及药物治疗情况,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筛选对院内死亡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并采用Shapley加法解释(SHAP)模型评估变量重要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模型性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进行评估,最终生成诺莫图用于直观评估风险。结果 共纳入1 214例MI合并HF患者数据,中位年龄为64岁,其中院内死亡90例,病死率为7.41%。经过XGBoost模型特征选择,最终筛选出10个显著变量,包括年龄、肌红蛋白、白蛋白、空腹血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合并糖尿病、肌酐、胱抑素-C、降钙素原和射血分数。基于这10个变量进一步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得出7个关键指标:年龄、合并糖尿病、肌酐、空腹血糖、胱抑素-C、NT-ProBNP和白蛋白。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69(95%CI:0.84~0.89)和0.827(95%CI:0.79~0.85),显示出较高的预测准确性。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结果一致,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在不同决策阈值下,模型均具有较高的净收益。结论 所构建的基于机器学习和Logistic回归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评估MI合并HF患者在PCI术后的院内死亡风险,并提供了一种直观的个体化风险评估工具(诺莫图)。该模型可辅助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优化干预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
2025年03期 v.46;No.254 393-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3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琎;陈皖华;任月如;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与心肌梗死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心肌梗死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CAS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心肌梗死,n=138)和观察组(发生心肌梗死,n=42),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共成功匹配34对。应用代谢组学技术中的质谱芯片检测患者血清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组间比较,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差异代谢物的诊断价值。凝聚层次聚类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两组CAS患者血清样本的质谱图存在显著差异。PCA结果显示,两组血清代谢整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分离趋势,但趋势不显著(R~2X=0.654,Q~2Y=0.719)。PLS-DA分析可见两组样本的分离趋势(R~2X=0.582,R~2Y=0.810,Q~2Y=0.675)。进一步OPLS-DA分析可见两组样本分离趋势明显(R~2X=0.595,R~2Y=0.831,Q~2Y=0.742)。以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和Wilcoxon-Mann-Whitney检验筛选出12个组间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3个,下调9个,上调的D-葡萄糖(D-glucose)和下调的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烟酸(nicotinic acid)、烟酰胺(niacinamide)、琥珀酸(succinic acid)作为心肌梗死诊断标志物价值较高。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发现,可能受差异代谢物影响的8条代谢通路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烟酸和烟酰胺代谢、2型糖尿病相关通路Impact≥0.1,可能是CAS患者心肌梗死病理机制的潜在通路。结论 血清中甘氨胆酸、D-葡萄糖、熊去氧胆酸、烟酸、烟酰胺、琥珀酸水平可作为区分CAS患者发生心肌梗死风险的潜在标志物,受干扰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和2型糖尿病相关通路。
2025年03期 v.46;No.254 402-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吕华胜;拉再依·巴合提;袁腾;贾红飞;沈好亮;古丽加依娜·扎安;冀伟;陈铀;
目的 构建并验证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模型,以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风险。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接受PCI治疗的2 315例STEMI患者,其中306例(13.2%)发生AKI。采用LASSO回归对基线变量进行特征筛选,并通过10折交叉验证选择最优λ值,确定与AKI相关的变量。随后,构建了8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性能。使用SHAP值分析关键变量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LASSO回归筛选出7个与AKI显著相关的变量,包括年龄、多支病变、术前肌酐、心力衰竭、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在所有模型中,轻量梯度提升机(LGBM)和极限梯度提升(XGB)预测性能最佳,训练集AUC分别为0.899(95%CI:0.877~0.921)和0.893(95%CI:0.868~0.918),验证集AUC分别为0.809(95%CI:0.763~0.856)和0.871(95%CI:0.833~0.909)。SHAP分析显示,白蛋白、年龄、术前肌酐和白细胞计数是AKI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并验证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可有效识别STEMI患者PCI术后AKI风险,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辅助工具。
2025年03期 v.46;No.254 410-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赵彩艳;曾令霞;
目的 调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前至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水平,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为患者健康管理提供方向。方法 以病案查询、面对面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对ACS患者PCI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资料、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进行调查。结果 于PCI术前对235例ACS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成功随访至PCI术后6个月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共213例(90.6%)。平均年龄(62.67±9.18)岁,其中男性占比76.1%。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前~术后6个月SAQ 5个维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Waldχ~2=83.118,P<0.001)、心绞痛稳定状态(Waldχ~2=289.369,P<0.001)、心绞痛发作情况(Waldχ~2=219.458,P<0.001)、治疗满意程度(Waldχ~2=159.055,P<0.001)、疾病认知程度(Waldχ~2=130.839,P<0.001)]得分总体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P均<0.001),但至术后6个月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得分仅处于中等水平。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PCI术前~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ACS类型、发病到确诊的时间、是否发生过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烟酒习惯。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躯体活动、心绞痛稳定状态和疾病认知水平的改善效果仍不理想,女性、文化程度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到确诊时间6个月及以上、发生过ISR、术后烟酒都未戒者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2025年03期 v.46;No.254 419-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吕秀云;所鸿;任卉;
目的 探讨CDGSH铁硫结构域1(CISD1)在吉非替尼耐药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以期为吉非替尼耐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在线网站TIMER2.0和HPA分析CISD1在肺癌中的表达水平,采用TIMER2.0和GEPIA2.0分析肺癌中CISD1与SLC7A1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KMPLOT分析CISD1与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相关性;采用吉非替尼处理人肺癌细胞PC9及吉非替尼耐药细胞株PC9/GR,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shCISD1慢病毒感染敲低PC9/GR细胞中CISD1。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CISD1和SLC7A11蛋白表达。PC9/GR细胞分为shNC+DMSO组、shNC+吉非替尼组、shCISD1组、shCISD1+ferrostatin-1、shCISD1+吉非替尼组。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FerroOrange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游离Fe~(2+)含量,C11-BODIPY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结果 CISD1在肺癌中显著高表达(P<0.001),CISD1表达水平与肺癌患者总生存率呈负相关,与SLC7A11表达呈正相关。与DMSO对照组相比,吉非替尼处理后PC9细胞与PC9/GR细胞克隆形成及CISD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但PC9/GR细胞克隆形成及CISD1蛋白表达降低幅度均小于PC9细胞。shCISD1感染显著抑制了PC9/GR细胞中CISD1及SLC7A11蛋白表达(P<0.05),促进了PC9/GR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与shNC+DMSO组相比,shNC+吉非替尼组与shCISD1组克隆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Fe~(2+)水平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shCISD1组相比,shCISD1+ferrostatin-1组克隆形成能力显著升高(P<0.05),Fe~(2+)水平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hNC+吉非替尼组相比,shCISD1+吉非替尼组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5),Fe~(2+)水平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CISD1敲低通过诱导铁死亡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为吉非替尼耐药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2025年03期 v.46;No.254 426-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7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政;曹洁玮;刘彬;
目的 检测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 1,Sphk1)在结肠癌患者及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明确靶向阻断Sphk1对奥沙利铂抗结肠癌作用的影响。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下载结肠癌RNA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Sphk1在结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培养人结肠癌SW48、HCT116、HT29和LoVo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奥沙利铂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组、转染Sphk1 siRNA组、Sphk1抑制剂二甲基鞘胺醇(DMS)组以及奥沙利铂与DMS联合应用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癌细胞中Sphk1及磷酸化Sphk1(p-Sphk1)的蛋白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Sphk1的活性及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的含量;MTT检测奥沙利铂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制备结肠癌细胞裸鼠种植瘤模型并进行相关干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组织中p-Sphk1的蛋白表达。结果 对TCGA数据库中的结肠癌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phk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Western blotting、ELISA检测结果显示,HT29和LoVo细胞中Sphk1及p-Sphk1的蛋白表达高于SW48和HCT116细胞,Sphk1的活性显著增高;MTT结果表明HT29和LoVo细胞对奥沙利铂呈现耐药性,采用Sphk1 siRNA阻断Sphk1的表达能够恢复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DMS和奥沙利铂联合应用与单独应用相比,可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活力、Sphk1活性以及S1P的表达。在结肠癌细胞裸鼠种植瘤模型中,奥沙利铂与DMS联合给药对种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单一给药组,并且能够协同降低种植瘤中p-Sphk1蛋白表达以及动物血清中S1P的浓度。结论 Sphk1的表达和活化与结肠癌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紧密相关。通过靶向阻断Sphk1能够逆转结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性,显著增强奥沙利铂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
2025年03期 v.46;No.254 435-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曹国芬;孟改利;李彦霖;张永爱;
目的 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 METH)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探究可能机制。方法 研究METH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不同浓度METH(20、100、200μmol/L)干预组(即METH/LPS组)。研究多巴胺D3受体(dopamine D3 receptor, D3R)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应用D3R拮抗剂NGB2904处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METH/LPS组、NGB2904/LPS组、NGB2904/METH/LPS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6、IL-10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p-ERK1/2、ERK1/2蛋白表达。结果 相对于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METH/LPS处理组RAW264.7细胞活性、IL-6、IL-10及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相对于LPS刺激组,METH/LPS处理组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IL-6、IL-10水平、ERK1/2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METH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在200μmol/L时抑制效应最强;进一步采用D3R拮抗剂干预的结果显示:相对于LPS刺激组,METH/LPS组、NGB2904/LPS组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IL-6、IL-10水平、ERK1/2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NGB2904/METH/LPS组的IL-6、IL-10水平、ERK1/2磷酸化水平相对于METH/LPS组、NGB2904/LPS组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 METH可能通过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内ERK1/2磷酸化,降低RAW264.7细胞产生IL-6和IL-10;METH的免疫抑制效应类似于D3R被拮抗的免疫效应。
2025年03期 v.46;No.254 442-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4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凯顺子;方敏;段锦花;李春娥;朱峰;赵哲;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Control)的肠道微生物变化,探讨NAFLD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的353例样本,包括110例健康对照,获得组间菌群多样性变化数据,分析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与NAFLD的潜在相关性。结果 α多样性分析发现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的Invsimpson指数(P=0.57)和Simpson指数(P=0.57)没有显著性差异,Shannon指数有下降趋势(P=0.084)但无显著性。β多样性分析发现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2)。物种组成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拥有相同的物种种类,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两组中均为优势门,但相比于Control组,NAFLD组的Firmicu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Candidatus_Melainabacteria显著降低;种水平上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_uniformis)、普拉梭菌(Faecalbacterium_prausnitzil)等10种细菌在NAFLD组和Control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组间差异分析发现,多氏居海事城球杆菌(Phocaeicola dorei)、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_distasonis)、沃氏嗜胆菌(Bilophila_wadsworthia)、Dysosmobacter_welbionis等菌在NAFLD患者中显著富集(LDA score>2.0,P<0.05),而粪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_stercorea)、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等细菌则与NAFLD呈负相关。基于宏基因组数据构建疾病检测模型,筛选出与NAFLD相关的26种肠道微生物,其中包括鱼腥味锥形杆菌(Pyramidobacter piscolens)、弗劳地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等。用ROC曲线判别模型对NAFLD诊断的准确性,ROC曲线的AUC为0.743 8,显示该模型对诊断NAFLD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差异,并确定了与NAFLD相关的关键菌群。此外,基于宏基因组数据构建的疾病检测模型为NAFLD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有助于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025年03期 v.46;No.254 448-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0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吴佼星;曹瑞奇;冯正源;武帅;段万星;杨雪;周灿灿;仵正;
目的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分析探究免疫细胞与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本研究的免疫细胞表型和CP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数据来自公开数据库,共纳入731种免疫细胞表型。采用双样本双向MR分析法探索免疫细胞与CP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使用多种敏感性分析方法对结果的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进行验证。结果 共发现33个免疫细胞表型与CP存在因果关联,其中18个表现为抑制因素,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群中的CD25 on CD4~+表现出最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余15个则表现为风险因素,成熟T细胞组的CD8 on TD CD8br、TBNK组的CD8br AC以及Treg组的CD39~+ CD8br%T cell和CD28 on CD4~+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反向MR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因果关系的单向性。结论 通过MR方法揭示了免疫细胞与CP之间的密切联系,凸显了免疫系统与CP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模式。
2025年03期 v.46;No.254 45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杜媛媛;吴清凤;李兰;鲁聪;王婧璇;张军波;赵庆斌;
目的 探究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行腔内血运重建术后1年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诊断糖尿病合并LEASO行腔内血运重建的289例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术后对患者进行13~24个月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和主要不良下肢事件(MALEs)(包括下肢静息痛、溃疡或皮肤缺损、坏疽、再闭塞、截肢)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发生MACEs和MALEs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队列患者术后1年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纤维蛋白原对终点事件的预测效能和最佳临界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纤维蛋白原在各亚组间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差异。结果 共纳入289例患者(MACEs组55例,无MACEs组234例;MALEs组68例,无MALEs组221例),平均年龄(67.6±9.3)岁,男性215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升高的纤维蛋白原是队列患者术后1年发生MACEs(HR=1.250, 95%CI:1.053~1.484,P=0.011)和全因死亡(HR=1.297, 95%CI:1.030~1.633,P=0.027)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对MALEs发生无显著影响(P=0.625)。基线纤维蛋白原≥4.32 g/L是预测术后1年发生MACEs(灵敏度=0.673, 95%CI:0.582~0.767;特异度=0.688, 95%CI:0.562~0.775)及全因死亡(灵敏度=0.679, 95%CI:0.483~0.880;特异度=0.651, 95%CI:0.465~0.755)的最佳临界值。纤维蛋白原预测术后1年MACEs和全因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2(95%CI:0.564 2~0.739 1)和0.619 (95%CI:0.507~0.733)。经过中位随访时间14.03个月,术前纤维蛋白原≥4.32 g/L组MACEs及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均显著高于术前纤维蛋白原<4.32 g/L组(P<0.001),且在不同亚组包括性别(男/女,交互P=0.836)、年龄(<65岁/≥65岁,交互P=0.211)、吸烟状态(从不吸烟/目前或曾经吸烟,交互P=0.779)、慢性肾脏病(是/否,交互P=0.360)和心力衰竭(是/否,交互P=0.114)中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4.32 g/L是预测糖尿病合并LEASO行腔内血运重建术后发生MACEs及全因死亡的有效指标。
2025年03期 v.46;No.254 463-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鑫;耿辉;马茂;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4—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相关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4—202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医学科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符合研究标准的体检者共319 924例。收集健康体检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023年人口统计指标和代谢性疾病对HUA的影响。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HUA患病率在10年间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按性别分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计算调整混杂因素后每年HUA的患病率。结果 2023年HUA总体患病率为21.7%(男性:30.8%,女性:11.0%)。相比女性,男性HUA风险较高(AOR=3.004,95%CI:2.835~3.184,P<0.001);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是HUA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和糖尿病对HUA的影响表现出性别差异:年龄增加在男性中是HUA的保护因素,女性中则是危险因素;糖尿病仅在男性中体现为保护因素,在女性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趋势分析显示,从2014—2023年,HUA患病率在不同性别中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以20~39岁年龄段上升最显著。调整混杂因素后的HUA患病率,男性从2014年的22.7%上升至2023年的31.7%,女性从2014年的7.0%上升至2023年的11.5%。结论 2014—2023年间,HUA患病率在20岁以上健康体检人群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以20~39岁年龄段人群上升最快,且20~39岁男性是HUA的高发人群,迫切需要制定HUA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2025年03期 v.46;No.254 472-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运浩;武永科;苏元浩;李成;赵翌媛;金鑫;王志东;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腔镜充气甲状腺手术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究老年患者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性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4年8月进行经腔镜充气甲状腺手术(2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倾向评分匹配(PSM)选择其中老年组(年龄≥60岁)54例和中青年组(18~59岁)1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指标情况。结果 经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声音嘶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为属于不同人群,两组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及年龄校正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CCI)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心、脑血管事件,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中有出现1例谵妄,术后5天痊愈。结论 老年甲状腺手术患者慢性合并症较多,但老年患者实施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3期 v.46;No.254 480-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睿妍;罗量;常儒玺;王博;高俊刚;段小艺;
目的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 PET/CT在前列腺癌(PCa)精准诊疗方面应用逐渐增多,本研究旨在探索~(18)F-PSMA-1007 PET/CT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切缘阳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7月至2023年8月经病理证实且行PR术的PCa患者共173例,术前均行~(18)F-PSMA-1007 PET/CT全身显像,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切缘阴性组83例和切缘阳性组90例,比较组间年龄、SUVmax、SUVmean、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PSA密度(PSAD)、前列腺体积、Gleason评分和临床T分期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切缘阴性组的术前tPSA(Z=-3.252,P=0.001)、SUVmax(Z=2.531,P=0.011)和临床T分期(P=0.018)均低于切缘阳性组。PSAD(OR=3.492,95%CI:1.095~11.133,P=0.035)、SUVmax(OR=1.036,95%CI:1.003~1.070,P=0.034)和临床T分期(OR=3.364,95%CI:1.117~10.133,P=0.045)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8)F-PSMA-1007 PET/CT对于PCa患者RP术后切缘阳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高PSAD、高SUVmax和高临床T分期是预测PR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从而为PCa患者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思路。
2025年03期 v.46;No.254 486-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马颖君;王惠萍;席朝霞;苟维娜;王梅;
目的 通过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 aEEG)、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_2)、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NBNA)等检查方法评估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CDH)患儿脑损伤情况,以明确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的足月CDH住院患儿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损伤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脑损伤组(n=36)和对照组(n=47)。比较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及入院、生后14 d、生后28 d的改良aEEG评分、rSO_2;比较生后28 d时NBNA评分;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种工具对脑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脑损伤组患儿各时间节点改良aEEG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脑损伤组患儿rSO_2在生后14 d、生后28 d低于对照组并恢复缓慢,NBNA评分也提示脑损伤组患儿神经发育明显低于对照组;ROC曲线显示生后28 d rSO_2、生后28 d aEEG、NBNA评分联合诊断脑损伤的效能优于单用(曲线下面积:0.968 vs. 0.701 vs. 0.685 vs. 0.870;敏感度:92.0%vs. 53.7%vs. 87.8%vs.95.1%;特异度:97.0%vs. 86.1%vs. 50.0%vs. 72.2%)。结论 联合应用改良aEEG评分、rSO_2、NBNA在CDH患儿脑损伤诊断时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3期 v.46;No.254 491-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徐娜;荆文凡;王春燕;郜珍燕;李莉;张彬;孙俊毅;
目的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法对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及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 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54.05%,其中磨牙后管和前行管的发生率分别为26.40%、32.75%。结论 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建议口腔临床医师采用CBCT获得三维图像,以便精确评估下颌管分支的情况,避免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025年03期 v.46;No.254 497-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章瑞;万冰洁;任晓敏;MUNYURANGABO Gustave;于潇;缪吉玉;张佩华;柳宏苇;杨丹;李琳;李乔;罗思宇;何爱丽;孔光耀;贾亚春;
目的 探索铁自噬相关蛋白ELAV样RNA结合蛋白1(ELAV like RNA binding protein 1,ELAVL1)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中的表达,明确其在MM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首先利用GEO、TCGA数据库资料分析ELAVL1在健康对照及MM患者中的表达,进一步用qRT-PCR在临床样本中进行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Kaplan-Meier法评估ELAVL1在MM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探索影响M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利用DAVID在线网站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ELAVL1在初发MM及难治复发MM中表达增高(P<0.001),MM患者的ISS分期越高,ELAVL1的表达水平越高(P<0.01)。与20例健康对照相比,ELAVL1表达水平在28例初发MM患者标本中增高(P<0.001)。ROC曲线分析发现,ELAVL1的表达水平可以有效区分初发MM和健康对照(P<0.001)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MGUS)患者(P=0.000 2)。生存分析发现,ELAVL1高表达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P=0.014 1)及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 OS)(P=0.008 0)均短于ELAVL1低表达组患者。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发现,ELVAL1高表达是M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5 0)。功能富集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Hippo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通路。结论 ELAVL1在MM中表达增高,其表达水平可以作为MM诊断及预后不良的标志物。ELAVL1可能通过Hippo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通路影响MM的发生发展。
2025年03期 v.46;No.254 504-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屈立安;赵晓明;李萌;姬文晨;刘凯;张银刚;
目的 对比“微笑切口”联合间接复位技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系统评估该创新手术方法在患者功能恢复速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方面的优势。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8月间6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ORIF组,30例)和观察组(MIPPO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观察组则应用MIPPO结合间接复位技术和“微笑切口”。评估指标涵盖手术创伤、功能恢复及美容效果。结果 MIPPO组在术中出血量[(32.9±7.6)mL vs.(90.2±14.0)mL,P<0.05]、切口长度[(3.0±0.5)cm vs.(8.5±1.2)cm,P<0.05]及手术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ORIF组。功能恢复方面,MIPPO组骨痂形成时间[(10.1±1.7)周vs.(12.8±2.0)周,P<0.05]、初步及完全生活自理时间、负重时间均明显缩短。Constant-Murley评分MIPPO组为91.5±5.1,显著高于ORIF组的82.4±6.0(P<0.05)。美容效果上,MIPPO组SBSES评分高达9.2±0.4,远高于ORIF组的3.0±0.7(P<0.05),其他美容指标如瘢痕显著度、色素沉着指数、瘢痕厚度等亦显著优于ORIF组。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微笑切口”联合间接复位技术可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加速术后恢复,并在美容效果上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尤其适合对外观要求较高的患者。
2025年03期 v.46;No.254 51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朱妮;边文明;李欣欣;王舒;吕瑞东;杨国婧;
目的 基于学校水痘疫情暴发调查数据,评估疫苗接种对水痘发病和病例临床症状的保护效果。方法 选取陕西省6所发生水痘暴发疫情的学校作为现场,疫情涉及病例所在班级或宿舍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水痘疫苗免疫史与水痘发病之间的关系,评估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 本研究涉及的6起水痘暴发疫情总罹患率为1.39%;水痘疫苗接种比例为44.53%,其中2剂次接种比例为15.78%;水痘疫苗总体保护效果为63.52%(95%CI:40.690%~77.560%),接种1剂次和2剂次的疫苗保护效果分别为58.72%和72.90%;水痘疫苗对中高热的保护效果为82.77%,对中重度皮疹的保护效果为76.27%;接种年限在6~8、≥9年人群患水痘的风险分别是3岁前接种人群的13.05倍、3.93倍。结论 水痘疫苗对高暴露人群保护效果较好,且2剂次的保护效果优于1剂次保护效果,同时水痘疫苗接种可减轻病例临床症状。建议进一步加强水痘疫苗接种宣传,提倡儿童入托前完成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从而积极有效地控制水痘暴发疫情的发生。
2025年03期 v.46;No.254 517-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