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

专家述评

  • 单模态至多模态生物特征身份识别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

    陈佳慧;高树辉;袁红敏;王贵容;

    多模态生物特征身份识别技术结合了多种生物识别方法,因伪造难度大、准确性高等优点,在法医学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增多。但是目前身份识别主要依赖于包括面部识别、手部识别、虹膜识别、步态识别和声音识别等在内的单模态生物特征,其识别精确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模态数据质量,因而面临着多重挑战。相比之下多模态生物特征在身份识别领域优势更为明显,不但能有效抵御攻击,且多模态来源的互补信息可丰富特征表示,减轻了环境对识别性能的影响,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为此,本文对该领域相关工作进行梳理,全面综述生物特征身份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首先基于文献计量学梳理近10年内相关研究成果,围绕该领域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分别从单模态识别到多种模态融合识别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最后结合法庭科学的实际需求,展望多模态生物特征身份识别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身份识别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6;No.255 551-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精神心理卫生专题研究

  • 压力知觉对全科规范化培训医师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王曌;田玉梅;张曼;毛富强;

    目的 了解目前全科规范化培训及助理全科培训医师(以下统称“培训医师”)的生活满意度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并探讨分析心理韧性在压力知觉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作用路径。方法 2024年7月至10月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调查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及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对西安市2家医院的251名培训医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培训医师近1个月生活满意度、压力知觉及心理韧性的相关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Process V3.3程序中的模型4及Bootstrap法分析培训医师心理韧性在压力知觉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作用路径。结果 共发放问卷251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02%。236名培训医师的压力知觉(24.12±7.02)与生活满意度(23.24±7.45)呈负相关(r=-0.556,P<0.01),与心理韧性(54.88±11.37)呈负相关(r=-0.658,P<0.01)。心理韧性在压力知觉与生活满意度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20 6,占总效应的54.39%。结论 压力知觉对培训医师生活满意度存在独立的负向影响,并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可通过降低压力知觉或提升心理韧性改善生活满意度。

    2025年04期 v.46;No.255 562-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内外向人格特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与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

    闫琼;姚斌;

    目的 探究核心自我评价和情绪调节策略在内外向人格特征影响大学生孤独感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版的内外向分量表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孤独感问卷,组织50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线下调查,数据采集使用“问卷星”软件完成。采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内外向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情绪调节策略对孤独感的影响。结果 内外向人格特征与核心自我评价、情绪调节策略的认知重评维度呈正相关(r=0.39,P<0.01;r=0.23,P<0.01),与情绪调节策略的表达抑制维度和孤独感呈负相关(r=-0.21,P<0.01;r=-0.45,P<0.01);核心自我评价与情绪调节策略的认知重评维度呈正相关(r=0.43,P<0.01),与情绪调节策略的表达抑制维度和孤独感呈负相关(r=-0.24,P<0.01;r=-0.60,P<0.01)。并且情绪调节策略的认知重评维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r=-0.42,P<0.01),情绪调节策略的表达抑制维度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35,P<0.01)。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核心自我评价、认知重评在内外向人格特征与孤独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效应量为-0.034,效应占比为7.9%;核心自我评价与表达抑制在内外向人格特征与孤独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效应量为-0.017,效应占比为3.9%。结论 内外向人格特征可以分别通过核心自我评价、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以及链式中介作用对大学生孤独感产生影响,这提示可通过干预核心自我评价和情绪调节策略降低大学生孤独感。

    2025年04期 v.46;No.255 568-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父母生涯缺失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心理资本和职业探索的链式中介作用

    陈雯;郭思雨;郭智慧;

    目的 探讨父母生涯缺乏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并分析心理资本和职业探索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父母生涯相关行为量表、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心理资本问卷、职业探索问卷对35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 父母生涯缺失、心理资本、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得分分别为1.84±0.64、4.55±0.77、3.17±0.67、5.19±1.12;父母生涯缺失与心理资本和职业探索呈负相关(r=-0.283,r=-0.134,均P<0.05),而与职业决策困难呈正相关(r=0.373,P<0.01)。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职业探索呈正相关(r=0.589,P<0.01),与职业决策困难负相关(r=-0.457,P<0.01)。职业探索与职业决策困难呈负相关(r=-0.409,P<0.01)。Bootstrap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心理资本和职业探索在父母职业生涯支持缺乏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了链式中介的作用。链式中介效应的值为0.068,占总效应的10.38%。结论 父母在子女生涯过程中的缺失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而且还能通过影响心理资本和职业探索,间接影响其职业决策困难。

    2025年04期 v.46;No.255 574-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家庭功能、同伴侵害和学校联结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心理痛楚的中介作用

    康楠;武如云;孙洪礼;谢锐钦;张丹;

    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同伴侵害和学校联结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以及心理痛楚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同伴侵害量表、学校联结量表、心理痛楚量表和非自杀性自伤量表对525名佛山市初中生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23.0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采用Mplus7.4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1)家庭功能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自伤(β=-0.20,P<0.01),但不能通过心理痛楚的间接作用对其产生影响(P=0.123)。(2)同伴侵害不能直接预测青少年自伤(β=0.10,P=0.133),但能通过心理痛楚的间接作用对其他产生影响,间接效应值为0.142(P<0.001)。(3)学校联结不能直接预测青少年自伤(β=0.13,P=0.053),但能通过心理痛楚的间接作用对其产生影响,间接效应值为-0.128(P<0.001)。结论 心理痛楚在同伴侵害和学校联结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间不起中介作用。

    2025年04期 v.46;No.255 580-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职业核心素养视角下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三早教育”模式探析

    王玲玲;肖芳;路惠捷;梁伟;

    目的 探讨“三早教育”模式在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2017级医学心理学本科生和接受“三早教育”模式培养的2019级医学心理学本科生作为两组研究对象,于第三学年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两组学生在科研、临床及社会实践参与情况,以及其对教学安排的满意度。结果 接受“三早教育”的2019级学生在科研项目、临床学习及社会实践参与率显著优于接受传统教育的2017级学生(P<0.05)。相较于2017级学生,2019级学生对课程设置、时间安排、评价模式及专业掌握度的满意度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三早教育”模式能有效提升医学心理学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和教学满意度,提升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2025年04期 v.46;No.255 586-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特征及咨询问题分析

    吴博;土香玲;丁小斌;

    目的 通过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来电数据,了解热线来电者的特征及咨询问题,以期为公众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2022年7月28日至2024年7月22日期间的平台来电,共12 078例有效来电,进行频率分析和词频分析。结果 来电者性别分布不均衡,女性占总来电量的89.7%,是主要的来电群体。在年龄段分布上,18~25岁的来电者最多,占比高达62.2%,而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群体的来电量则相对较少。来电者的主要咨询问题集中在情绪问题上,尤其是焦虑情绪表现最为突出。在561例危机来电中,抑郁情绪是危机来电者的主要表现。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关注公众心理健康和情绪调控的重要性以及针对不同群体的专项性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2025年04期 v.46;No.255 593-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基础研究

  • 毛冬青皂苷E通过HIF-2α调控细胞焦亡对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喻丽;金静;刘芷静;曾曼钰;陈悠优;徐琪;

    目的 探究毛冬青皂苷E调控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介导的心肌细胞焦亡对心肌梗死(MI)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组及毛冬青皂苷E组,每组10只。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并分为对照组、缺氧组、毛冬青皂苷E组及过表达HIF-2α组。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水平及梗死面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HIF-2α、NLRP3、Caspase-1及GSDMD蛋白表达。RT-qPCR检测HIF-2α、NLRP3、Caspase-1及GSDMD mRNA表达。EdU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细胞中NLRP3、Caspase-1及GSDMD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大鼠心肌纤维化水平增高,梗死面积增加(P<0.05),心肌组织中HIF-2α蛋白表达增加,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及GSDMD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MI组相比,毛冬青皂苷E组大鼠心肌纤维化水平降低,梗死面积减少(P<0.05),心肌组织中HIF-2α蛋白表达增加,NLRP3、Caspase-1及GSDMD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H9C2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心肌细胞中HIF-2α、NLRP3、Caspase-1及GSDMD mRNA与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缺氧组相比,毛冬青皂苷E组H9C2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心肌细胞中HIF-2α、NLRP3、Caspase-1及GSDMD mRNA表达减少(P<0.05),过表达HIF-2α组H9C2细胞中HIF-2α蛋白表达增加,NLRP3、Caspase-1及GSDMD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 毛冬青皂苷E可能通过上调HIF-2α抑制心肌细胞焦亡而改善心肌损伤。

    2025年04期 v.46;No.255 599-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虾青素通过抗氧化作用缓解奥沙利铂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痛

    陈冲;田俊杰;周瓒;高瑞娟;唐雪纯;高逸璇;马克涛;李丽;司军强;

    目的 探讨虾青素(astaxanthin, AST)通过抗氧化途径减轻奥沙利铂(oxaliplatin, OXA)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oxaliplatin-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OINP)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动物实验:SD大鼠分为5组(n=6),Control组、OXA组(4 mg/kg)、OXA+橄榄油(Oil)组、OXA+AST(5 mg/kg)组、OXA+AST (10 mg/kg)组。对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0、7、14、21 d)进行机械痛、冷痛行为学检测;TBA法、WST-1法分别检测DRG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Nrf2、HO-1的表达情况。细胞实验:Neuro-2a细胞系分为Control组和OXA(50μmol/L)组、AST(10μmol/L)组、OXA(50μmol/L)+AST(10μmol/L)组;予以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50 ng/mL诱导细胞生长,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DCFH-DA荧光探针、Mito SOXTM-red检测neuro-2a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含量及线粒体超氧化物的影响;JC-1检测neuro-2a细胞线粒体功能;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抗氧化相关蛋白(Nrf2、HO-1)。结果 动物实验:(1)OXA组、OXA+Oil组机械痛、冷痛阈值降低(P<0.05);而AST能够提高OXA模型大鼠机械痛、冷痛阈值(P<0.05)。(2)TBA法、WST-1法、比色法结果显示OXA模型组大鼠背神经节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AST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P<0.05,P<0.01)。(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OXA组Nrf2、HO-1表达升高(P>0.05);AST干预后Nrf2、HO-1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细胞实验:(1)NGF处理细胞,暴露于OXA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具有神经突触的细胞数量减少,平均突触长度变短(P<0.05);予以AST干预后具有神经突触的细胞数量增加,平均神经突触长度增加(P<0.01,P<0.001)。(2)DCFH-DA荧光探针和Mito SOX~(TM)-red结果显示,OXA组细胞内及线粒体内ROS荧光强度增加;AST干预后可降低细胞内及线粒体内ROS荧光强度(P<0.05,P<0.01);(3)JC-1结果显示,OXA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1);AST可减少OXA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丧失(P<0.05);(4)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OXA组抗氧化相关蛋白Nrf2、HO-1表达升高(P<0.05,P<0.01),AST可明显上调Nrf2、HO-1表达(P<0.05,P<0.01)。结论 AST可以促进Nrf2、HO-1表达,增强SOD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的发生,降低细胞内及线粒体内ROS的产生,改善线粒体功能,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奥沙利铂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痛。

    2025年04期 v.46;No.255 606-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没药甾酮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及机制

    刘雄涛;秦变妮;李波;薛鹏军;席红娜;李静;郭军;石娟娟;

    目的 探究没药甾酮(guggulsterone, GS)抑制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DEN诱导的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6)、GS组(n=6,50 mg/kg)和GS+SRI组(n=6,即GS 50 mg/kg+TGF-β1信号通路激活剂SRI 30 mg/kg),另设对照组(n=6),腹腔注射给药4周,其中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水平;ELISA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和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1、Smad2、p-Smad3/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可见肝纤维化的典型病理改变,GS组的肝纤维化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ALB、GSH、SOD、CAT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ALT、AST、ALP、MDA、PC-Ⅲ、Ⅳ-C、HA、LN水平以及肝组织TGF-β1、Smad3 mRNA和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GS组血清ALB、GSH、SOD、CAT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ALT、AST、ALP、MDA、PC-Ⅲ、Ⅳ-C、HA、LN水平以及肝组织TGF-β1、Smad3 mRNA和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另外,给予TGF-β1信号通路激活剂SRI后,与GS组相比,GS+SRI组血清ALB、GSH、SOD、CAT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ALT、AST、ALP、MDA、PC-Ⅲ、Ⅳ-C、HA、LN水平以及肝组织TGF-β1、Smad3 mRNA和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SRI减弱了GS对肝纤维化大鼠的抗纤维化效果。结论 GS对DE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和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025年04期 v.46;No.255 616-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免疫细胞与乳腺癌风险的因果关系及脑脊液代谢物的中介机制: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的研究

    闫礼;冉然;赵诗迪;陈思洁;周妍;杨谨;

    目的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免疫表型与乳腺癌(BC)风险之间的遗传关联,以及脑脊液(CSF)代谢物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MR评估免疫细胞与BC风险之间的遗传关联及其可能的媒介。免疫细胞、CSF代谢物和BC的遗传统计数据来源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目录。主要使用逆方差加权法(IVW)进行了双样本MR分析,以研究免疫流行病学与BC之间的遗传关联。分析CSF代谢物的中介作用。使用Cochran’s Q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MR Egger截距检验水平多效性,MR-PRESSO检测异常值,使用leave-one-out(LOO)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IVW方法进行的MR分析表明,HLA DR~+ CD4~+ T细胞与BC风险的降低有关(OR=0.972,95%CI:0.955~0.990,P=0.003),HLA DR~+ CD4~+ T细胞与甲基琥珀酰肉碱水平之间存在负遗传关联(OR=0.922,95%CI:0.861~0.986,P=0.018),而后者与BC风险之间存在正遗传关联(OR=1.029,95%CI:1.012~1.047,P<0.001)。中介分析表明,在校正CSF甲基琥珀酰肉碱水平后,直接效应仍保持显著(β=-0.026,SE=0.009)。而间接效应(β=-0.002,Delta Method SE=0.001),提示免疫细胞对BC风险的保护作用中,该CSF代谢物可能介导8.36%的关联(95%CI:-12.4%~29.1%)。结论 遗传学预测的HLA DR~+ CD4~+ T细胞可能通过调控CSF代谢物甲基琥珀酰肉碱水平降低BC发生风险。

    2025年04期 v.46;No.255 62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潜在机制

    王涛宁;杜昌旺;李瑞春;梁晨;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潜在机制,为进一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chEMBL、NCBI PubChem Compound、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DisGeNET等网络数据库获取阿托伐他汀靶基因及CSDH的相关基因,韦恩图筛选阿托伐他汀治疗CSDH的潜在靶基因并使用R语言进行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阿托伐他汀药物分子与靶基因编码蛋白之间的结合能力。建立内皮细胞炎症模型,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阿托伐他汀对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表达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FITC-Dextran透过实验检测阿托伐他汀对炎症模型中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共筛选出19个阿托伐他汀治疗CSDH的潜在靶基因。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基因主要与调控炎症、血管生成和凝血/纤溶过程有关。根据蛋白互作分析结果,选择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8/白介素-8(CXCL-8/IL-8)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家族成员1(SERPINE-1)等5个靶基因与阿托伐他汀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上述靶基因编码蛋白与阿托伐他汀分子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效果。在内皮细胞炎症模型中,阿托伐他汀能够抑制上述基因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炎症标志分子的表达或分泌(IL-6:F=64.526,P<0.001;CXCL-8/IL-8:F=37.779,P<0.001;ICAM-1:F=86.253,P<0.001;VCAM-1:F=39.631,P<0.001;MMP-2:F=264.413,P<0.001;MMP-9:F=86.675,P<0.001;SERPINE-1:F=71.180,P<0.001),并能减轻由于炎症所导致的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F=343.890,P<0.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治疗CSDH的作用。

    2025年04期 v.46;No.255 63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NOL6介导核糖体生成调节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影响高血压进展的机制

    胡晓咏;杨朝颖;宋乾华;李红建;吕忠英;唐瑞;张颖;

    目的 探讨核仁蛋白6(NOL6)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核糖体生成的机制。方法 基于GEO数据库(高血压相关的芯片数据集GSE212338)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合核糖体生成相关的基因进行交集分析获取高血压中核糖体生成相关基因。将大鼠分为对照(Control)组和模型组(L-NAME组),利用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诱导构建高血压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主动脉壁的厚度及病理变化。qPCR检测大鼠主动脉组织中核糖体RNA(rRNA)表达以反映核糖体生成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NOL6蛋白表达。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并将细胞分组处理(Control组、AngⅡ组、AngⅡ+si-NC组、AngⅡ+si-NOL6组和AngⅡ+CX-5461组),EU检测HUVEC中新生RNA合成情况,Western blotting和qPCR检测HUVEC中NOL6蛋白和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磷酸化eNOS(p-eNOS)蛋白表达。结果 结合GEO高血压数据集GSE212338的基因表达分析及核糖体生成基因集,鉴定出6个在高血压中表达显著改变且与核糖体生成相关的核心基因,其中NOL6差异最显著。L-NAME组大鼠主动脉壁厚度较Control组显著增加;rRNA表达显著上调,NOL6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上调。HUVEC实验中,AngⅡ组细胞的NOL6蛋白和mRNA、rRNA水平、新生RNA合成较Control组显著增加,较AngⅡ+si-NC组显著下调。与AngⅡ+si-NOL6组相比,AngⅡ+si-NC组和AngⅡ+CX-5461组细胞的NOL6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与AngⅡ+si-NC组相比,AngⅡ+si-NOL6组和AngⅡ+CX-5461组的rRNA、新生RNA合成显著降低,eNOS及p-eNOS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结论 NOL6与高血压中核糖体生成异常相关,NOL6可通过调控核糖体生成影响eNOS表达,进而调节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2025年04期 v.46;No.255 641-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临床研究

  • 基于三维CT的大骨节病全膝置换术截骨面解剖参数测量

    杨波;陈明;刘时璋;常彦海;强辉;凌鸣;陶剑;雷鹏真;

    目的 分析大骨节病膝关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面解剖参数,为适合行全膝关节置换(TKA)的大骨节病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选取适合行TKA的大骨节病(75例)和退行性膝骨关节炎(79例)膝关节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模拟TKA术中进行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测量股骨内外径(fML)、股骨外侧髁前后径(fLAP)、股骨内侧髁前后径(fMAP)、股骨内侧髁宽(fMCW)、股骨外侧髁宽(fLCW)、胫骨平台内外径(tML)、胫骨平台中部前后径(tAP)、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tMAP)、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tLAP),并计算ML/AP比值,比较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面各解剖形态参数差异。结果 大骨节病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面各解剖数据测量值在男性和女性均小于骨关节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骨节病组股骨远端fML/fLAP、胫骨近端tML/tAP比值明显大于骨性关节炎组(P<0.01),显示在AP相同的情况下,大骨节病患者膝关节截骨面形态偏扁长,骨关节炎膝关节截骨面形态偏方圆。结论 大骨节病膝关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面解剖形态与骨关节炎存在尺寸和形态的差异,这为设计适合大骨节病TKA的人工膝关节假体提供研究基础。

    2025年04期 v.46;No.255 650-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胱抑素C水平与我国中老年人帕金森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纵向队列研究

    梁肖;万丹;杜轲;郭妮;张少颖;贺改霞;杨岚;李宗芳;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对我国中老年人群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2011年基线调查数据,收集基线调查时未患PD的参与者,追踪参与者随访至2020年PD发病情况,根据是否新发PD将参与者分为PD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基线血清CysC水平对PD发病风险的影响;采用亚组和交互作用分析检测年龄、性别、抑郁症状等的修饰效应;此外,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评估不同亚组人群中血清CysC水平与PD发病风险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联。结果 本研究基线调查时共纳入3 339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495例(44.77%);女性1 844例(55.23%);随访至2020年时,参与者中新发PD 32例,发病率为0.96%,PD组年龄中位数为63.00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C是PD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CysC与PD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OR=2.34, 95%CI:1.14~4.82,P=0.02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70, 95%CI:1.30~5.58,P=0.007)和年龄≥60岁(OR=5.29, 95%CI:1.69~16.53,P=0.004)人群中CysC与PD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更为显著;RCS分析显示,女性(P_(total)=0.018,P_(non-linear)=0.062)和年龄≥60岁(P_(total)=0.024,P_(non-linear)=0.379)人群中CysC水平与PD发病风险呈线性关联。结论 CysC水平升高可能增加我国中老年人群PD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在女性和60岁及以上人群中。

    2025年04期 v.46;No.255 656-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TCGA数据库构建免疫相关LncRNA的胰腺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

    高振朝;宋轶群;陈鑫龙;朱泽恩;王铮;钱伟琨;

    目的 筛选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胰腺癌数据集中与免疫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构建与免疫相关LncRNA的胰腺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探索预后相关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TCGA数据库获取171例胰腺癌样本RNA-seq数据及其临床信息,并利用两个经典的免疫相关基因数据集GO0006955/IMMUNE RESPONSE和GO0002376/IMMUNE SYSTERM PROCESS以及基因注释信息识别免疫相关LncRNA;其次利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胰腺癌预后相关免疫LncRNA,并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进行模型优化,以建立基于免疫相关LncRNA的胰腺癌预后风险的评估模型;最后使用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临床相关性分析、预后列线图模型绘制、免疫细胞浸润分析以及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出119个胰腺癌中与免疫相关的LncRNA,鉴定出5个免疫相关LncRNA(AC064836.3、LINC00941、ZNF236-DT、TMEM161B-AS1和AC068580.2)用于建立胰腺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根据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将胰腺癌患者分为低风险组(n=86例)和高风险组(n=85例),高风险组相较于低风险组表现出对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的明显负向富集趋势,发现低风险组胰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期较高风险组显著增加。低风险免疫相关LncRNA(AC064836.3、ZNF236-DT和TMEM161B-AS1)的表达量随着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患者年龄(P=0.031,风险比及95%置信区间为1.025/1.002~1.048)和预后风险评分(P<0.001,风险比及95%置信区间为1.801/1.465~2.215)可作为胰腺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此外,相较于常见临床特征的疾病预测能力,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率(曲线下面积=0.695)。类固醇的生物合成、磷酸戊糖途径、细胞间连接、细胞骨架重排等与胰腺癌细胞能量代谢及侵袭迁移相关通路在高风险组中被显著激活;同时,高风险组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有更低水平的抗肿瘤活性的幼稚B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而其巨噬细胞浸润水平显著高于低风险组。结论 基于5个免疫相关LncRNA构建的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状态、临床特征、分子通路与免疫细胞浸润差异情况;同时,依托该模型,可前瞻性预测胰腺癌患者预后情况,增强了风险预测模型的实用性。

    2025年04期 v.46;No.255 663-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邓凯;崔佳奇;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采用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35例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血浆交换人工肝组(54例)和常规组(81例)。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治疗,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组根据患者肝功能与凝血功能情况,选择以血浆交换为中心的人工肝治疗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疗效、细胞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 527.96±1 504.21)显著高于常规组(1 854.75±940.23)(P=0.004);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前合并糖尿病和肝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30、0.030);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介素-6、C反应蛋白、甲胎蛋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以及直接胆红素/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值分别为<0.001、<0.001、0.040、0.030、0.040、0.006),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40);人工肝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感染、腹水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0、0.020);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白介素-6、C反应蛋白、甲胎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 病情复杂的ACLF患者更推荐直接采取以血浆交换为中心的人工肝治疗,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动态监测白介素-6、C反应蛋白、甲胎蛋白可作为人工肝疗效指标。

    2025年04期 v.46;No.255 671-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移植肾动脉狭窄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赵洋;康梦阳;马强;孟燕;秦皓;田红燕;殷倩;张军波;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 TRAS)患者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接受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治疗的TR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相关参数,所有患者均进行了3年的术后随访。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RAS患者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45例接受经皮肾动脉成形术的TRAS患者,经过3年的随访,发现10例(22.2%)患者出现远期预后不良。其中包括3例(6.7%)全因死亡患者,1例(2.2%)患者发生移植肾动脉夹层,6例(13.3%)患者发生移植肾动脉再狭窄;共1例(2.2%)患者出现移植物丢失并再次返回透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性别(HR=4.915,95%CI:1.036~23.328,P=0.045)和单纯球囊治疗(HR=8.594,95%CI:2.191~33.710,P=0.002)是TRAS患者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性别和单纯球囊治疗是TRAS患者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4期 v.46;No.255 67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双通道记录体感诱发电位在胸椎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张信;员阳;齐华光;宋潇;李春娟;王刚;

    目的 分析双通道与单通道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s)监测在胸椎疾病接受外科内固定手术中的波形分化情况并评估双通道SSEPs在胸椎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接受胸椎疾病手术的135例患者,其中66例进行了常规单通道记录的SSEPs监测,另外69例进行了双通道SSEPs监测。通过观察单通道SSEPs与双通道SSEPs的波形分化情况,使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年龄、病因分类对SSEPs波形分化及监测成功率的影响,并比较两组术中监测的成功率及报警病例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组、胸椎疾病的病因分类均对术中SSEPs监测成功率产生影响,病因分类中骨折组患者的SSEPs波形分化情况最不理想。术中监测结果表明,单通道SSEPs监测成功率为80.30%,双通道监测成功率为98.55%(P<0.05);术中报警病例中,单通道SSEPs监测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67%,双通道SSEPs监测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3%。结论 在胸椎疾病手术中,患者年龄、胸椎疾病的病因类型均对术中SSEPs监测成功率产生影响。双通道记录的SSEPs监测可对患者脊髓后索传导通路功能进行有效而准确的评估,利用双通道SSEPs监测可显著提高胸椎疾病患者的监护成功率并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2025年04期 v.46;No.255 682-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公共卫生研究

  • 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的相关性:一项基于Dryad数据的二次分析

    冯娜;徐阳;姬婧;白迪;刘根;朱文静;宋雅璠;张岩;韩拓;

    目的 探究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每日摄入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关系,并确定MUFAs和PUFAs每日摄入量与NAFLD发生风险相关的摄入阈值。方法 从Dryad数据库获取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的18岁及以上的1 068例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资料(对照组及NAFLD各534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全面病史调查,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获取受试者的典型食物消费的信息,并计算MUFAs和PUFAs每日摄入量。比较组间基线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探究MUFAs或PUFAs每日摄入量与NAFLD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在高血压患病率、饮茶习惯、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能量每日摄入量、MUFAs和PUFAs每日摄入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但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等多个混杂因素后,MUFAs或PUFAs每日摄入量每增加10 g, NAFLD患病风险分别增加53%(95%CI:1.25~1.87,P<0.001)和3.30倍(95%CI:2.98~6.20,P<0.001)。RCS表明,MUFAs每日摄入量与NAFLD呈近似线性关系(P for nonlinearity=0.064),PUFAs每日摄入量与NAFLD呈非线性关系(P for nonlinearity<0.05)。亚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中MUFAs与性别、高血压、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UFAs与BMI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MUFAs或PUFAs摄入量升高与NAFLD发病风险增加相关,两者在肝脏脂质蓄积中的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5年04期 v.46;No.255 690-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制造业作业人员长工时与睡眠障碍的关系研究:饮酒与心理健康的作用

    毋瑞朋;香映平;何俊涛;谢子煌;林大枫;翁少凡;周伟;黄业恩;

    目的 在制造业作业人员中评估长工时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并探讨饮酒与心理健康因素(焦虑和抑郁症状)在该关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深圳市1 336名制造业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工作相关因素、个人行为方式、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状况等数据。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长工时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并通过分层分析和中介效应模型,分别探讨饮酒的效应修饰和心理健康因素的中介作用。结果 在研究样本中,31.8%存在长工时现象,45.6%存在睡眠障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工时显著增加了睡眠障碍风险(校正OR=2.073,95%CI:1.478~2.907,P<0.001)。分层分析显示,饮酒者中长工时与睡眠障碍的关联更为显著(校正OR=2.556,95%CI:1.432~4.562,P=0.001)。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焦虑和抑郁症状在长工时与睡眠障碍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分别为25.71%和27.14%)。结论 长工时增加了制造业作业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特别是伴有饮酒者,而焦虑和抑郁症状可以部分解释长工时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

    2025年04期 v.46;No.255 698-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中医药研究

  • 西洋参有效成分治疗急性肝损伤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刘晓丽;豆玉凤;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西洋参治疗急性肝损伤的关键作用靶点以及主要信号通路。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TCMSP)查找获得西洋参的主要化学成分,在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中获取成分的分子式,在化合物靶标预测平台(SwissTarget Prediction)取得相关靶基因,在基因卡片数据库(GeneCards)采集急性肝损伤相关靶点。通过在线工具Venny2.1取得西洋参和急性肝损伤交集靶基因,在蛋白互作关系的数据库(STRING)构建交集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经Cytoscape 3.7.1软件可视化处理。交集靶基因的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均在David网站上进行。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共获得西洋参的10个有效成分、330个药物相关靶点、急性肝损伤疾病相关靶点7 795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291个。西洋参治疗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涉及216个生物学进程、30个细胞组成、44个分子功能和116条信号通路。结论 西洋参治疗急性肝损伤作用机制,主要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差异基因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MAPK3)、血管上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热休克蛋白90AA1 (heat shock protein 90AA1, HSP90AA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3)、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关键蛋白及PI3K-Akt、Cancer、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

    2025年04期 v.46;No.255 707-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专家综述

  • 药物相关性IgA肾病的诊疗新进展

    陈瑞科;魏佳莉;

    药物相关性IgA肾病(DA-IgAN)是继发性IgA肾病(sIgAN)的重要亚型,其临床表现隐匿,病理特征与原发性IgA肾病(IgAN)高度重叠,易被误诊。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药物多样。既往以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为多见,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多种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23(IL-12/IL-23)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抑制剂、口服抗凝剂、硫脲衍生物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不同机制可能引发或加重IgAN。本文总结了药物诱发IgAN的致病药物、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46;No.255 715-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投稿简则

    <正>1总则1.1性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被国家科技部及相关机构分别确认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s,B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Natural Science,CSA)、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EMBase/Excerpta Medica,EM)、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俄罗斯《文摘杂志》(Abstract Journal,AJ)、波兰《哥白尼索引》(Index of Copurnicus,IC)、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文献数据库(IST)、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收录,还被国内许多重要数据库及20余种二次文献收录。

    2025年04期 v.46;No.255 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